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文摘 > 正文内容

黄芪6.5

ms2年前 (2023-03-06)中医文摘46

黄芪


【性味归经】甘,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治久败疮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


一患者大腿处长一疮,大如鸡卵,数月未愈,经常流脓水,色清而不臭浊,医生用大量清热解毒之药,疮口迟迟未收口。


老爷爷说,如果真的是炎症热毒,这疮口应当红肿痛,现在毒热早退下去了,肌肉却没能够长上来,这是久病脾虚,脾不能主肌肉,应该强大脾土,这样持中州,才能灌四旁。


遂用大量黄芪煎水给病人喝,每次用四两,病人连服七天,疮口收水,渐有血色,随后败浊排尽,新肉长出,服药到十五天后,疮愈如初。


小指月说,黄芪能大补肺脾之气,脾气足则肌肉长得好,肺气足则皮肤修复得快,所以对于疮痈日久导致体虚无力长好肉,必用黄芪。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经验 奉天张某,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疤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邓铁涛经验  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邓老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g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小儿疖症,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2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3年,乃求助于邓老,时正六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9g,陈皮、白术、甘草各6g,茯苓、绿豆、炙甘草12g,4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g,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g,陈皮3g,白术、蒲公英各12g。嘱其于4月开始,每周2剂。此后疮未再发。




黄芪治疗气虚水肿


《冷庐医话》记载,治产后气虚肿胀,用生黄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配合清淡饮食,少盐少油。


有一个产妇,生完娃子后,肿胀腹大如鼓,刚开始起于肚腹,后来遍及周身,按之柔软,医生以为是水肿,用利水药肿胀不退,又以为是气胀,用行气药胀不消,更以为是瘀血不尽,血不利则为水,用活血药仍然肿不消,甚至反而胀满难受,气喘心慌。


老爷爷按她脉,散大无力,重按极虚。便说,指月啊,虽然病人肿胀,还是要用补益之法,因为这种肿胀是气虚无力,推动水液周转,就像车子没油,停在那里走不动。


小指月说,因气虚而水停,那就重用黄芪能补气利水。


老爷爷点点头,直接用黄芪80克煮粗粮粥,让妇人服用。


妇人服第一次,就觉得有力气排尿,小便比平常更多,连服到第五日,肿胀如潮水般退去,气不再喘,心不再悸,脉象渐渐有力,随后再服用五天,以巩固疗效,病去如失。


小指月说,《内经》云,血虽阴类,运以阳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身体之所以会水肿,是阳化气功能减退的表现,黄芪能补气升阳,利尿消肿,这样气足水动,自然尿多肿消,诸症得除。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善修经验  黄芪薯蓣治“子肿”  妊娠水肿,《医宗金鉴》称为“子肿”“子气”“子满”。成因不外脾虚、肾虚、气滞。治法不离健脾、温肾、理气。惟傅青主认为是“脾肺气虚”所致,总以健脾补肺为大纲。方用加减补中益气汤。傅氏还认为,方中“白术一味……以白扁豆、山药代之较妥”。余仿其意,化裁成黄芪薯蓣汤。凡妊娠水肿,黄芪和薯蓣各30g,若小便不利,薯蓣用60至90g。临证应用三十余年,多能取效。个人认为黄芪薯蓣汤无过温渗利之弊。黄芪大补宗气,宗气者气之原动力也,薯蓣以补益脾肾之阴见长。两药合用,能补土生金。金能生水,金水相生,则小便自利,利水不伐阴液,津液得保,水湿之邪亦除,病自康复矣。李某,女,26岁,城镇居民。妊娠七个月时,始起颜面浮肿,继则全身及四肢浮肿,小便检查无蛋白尿。之后小便短少,下肢更肿,行走不便,其他无异常。投服黄芪薯蓣汤,3剂而愈。




黄芪防风汤治脱肛


有个小孩子由于早产,先天不足,到三岁了,还时常遗尿,大便用力些,肛门都脱出来。


医生说,遗尿和肛门下陷源于中气不升,便给他用《医林改错》的黄芪防风汤,原来王清任说黄芪防风汤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可孩子吃了五剂药,并无太大改善,他们便找来竹篱茅舍,小指月一看这孩子,舌体淡胖,整个人又有些虚胖,明显是气虚不举,用这黄芪防风汤大思路没错啊。


老爷爷说,病重药轻,所以不效,遂把20克的黄芪,改为60克。


小指月疑惑,这没有看错吧,三岁的小孩,怎么用这么大剂量。


老爷爷说,药专量大力宏,本身王清任黄芪防风汤,大人黄芪用120克,小孩子用60克,而且《神农本草经》上讲黄芪主小儿百病,对于小儿体虚力不者,用之无不应手取效。


这样孩子只吃第一剂,脱肛就收了,服完三剂药,就没有再脱肛了。


老爷爷说,毕竟娃子先天体虚,每隔一个月还要再服三剂,以助中气升举,娃子发育。这样连服半年,不仅不再遗尿,脱肛也好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  邓老推荐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的载方,用黄芪120g,防风9g。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加何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子胞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充,血得气足,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升腾复原。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一妇人,妊娠九个月了,突然胎动消失五天,孕妇觉得短气乏力,饮食无味。


医生说,胎儿恐怕已死腹中,应该急用手术取出。


可妇人却左右为难,一方面不想手术,另一方面她还希望能顺产下娃子。


于是便请爷孙俩到医院来看。


老爷爷摸她脉象,散大无力,知其体虚,即便能生娃子也容易难产,便说,这样吧,先用中药补助正气,如果气力足够,能够产下胎儿就产下,如果产不下,万不得已,该用手术还得用手术。


然后老先生便给她用上王清任的加味开骨散,小指随手写出黄芪、当归、川芎、龟板、血余炭。里面并没有刻意用下死胎,攻瘀之品,反而是一派益力气,补血虚之药,看起来不像是下胎之药,可老爷爷把黄芪用到100克。


一剂药下去,妇人觉得呼吸顺畅,有力坐起,两剂药下去,便产下死胎,避免了手术之苦。


小指月疑惑地问,爷爷,怎么用黄芪可下死胎呢?这黄芪可没攻下之力啊?


老爷爷笑笑说,你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讲,黄芪能治痈疽久败疮,也就是说可以托毒外出,能够去腐生新,而胎死腹中,也可以看成是一团死肉腐肉,可以让它排泄下来。如果是正常难产,这黄芪也可以助力气,使妇人有气力生孩子。


所以你只要摸到脉象虚大无力的,重用黄芪,可以用补益之药而做攻下之用,这叫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故不仅胎儿可下,而且二便可通,疮毒可排,一切败浊物因为气力不足而停留,也会因为气力补足而被排出。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  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邓老的经验。邓老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g,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


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芍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甲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产难。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有一酒客,平素嗜酒如命,形体肥胖,面色晄白,平时稍微跑动一下,干些活就短气汗出。


有一次跟朋友喝了一夜酒,面红耳赤,浑身发热,便睡在窗口边,谁知半夜下雨,凉风刮进来,当他被冻醒时,发现半边手脚居然动不了。


家里人一看,他连脸都歪了,原来是中风偏瘫,马上送到医院,采取针刺艾灸输液,一周后出院,虽然手脚能动,但大不如以前利索,走起路来也一颠一簸,颤颤巍巍,年纪还没到半百,却像行将入木的老头。


于是他便来竹篱茅舍,老爷爷说,舌体淡胖有水痕,脉象散大,寸部不足,再加上短气乏力,这是什么汤证?


小指月马上反应过来说,这是用黄芪的指征。既要用黄芪,又要能治偏瘫中风后遗症的方子,那应该是补阳还五汤。


老爷爷点点头说,气不足,血所以走不动,血不活跃,所以腿脚不利索,手部屈伸不敏捷。就用补气活血,以治疗气虚血瘀的中风后遗症。


于是给这病人用补阳还五汤的原方,重用黄芪120克,连服十剂,病人气色一天比一天好,走路一天比一天有劲,手部一天比一天灵活,最后跟以前比,恢复有八九成以上,从此这病人再也不敢酗酒吹风了。


老爷爷说,聪明的水手都知道切不可贪凉饮酒,酒后又在船的甲板上睡觉,一睡醒脸就容易歪掉,因为毛孔在酒的作用下,处于疏泄状态,风邪就很容易灌进来,虽然凉爽,却后患无穷。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  补阳还五汤治气虚有瘀偏瘫、截瘫。邓老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以下皮包骨头,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面目虚浮,月经三月未行,唇舌色暗,苔白,脉细涩。乃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120g,家人见方,初不敢服,后试配半剂,服后翌日月经得通,始有信心。二诊时自觉精神较好,月经已净,腰部稍有力,再予补阳还五汤加桂枝、黑老虎,黄芪用至200g,归尾改为全当归。进服10剂后已能自动起坐,胃纳甚佳,面色无虚浮而转红活,上半身转胖,腿肉稍长。守方再服十多剂,能下床稍站片刻。嘱其注意锻炼学站,进而扶双拐杖学步。照上方加减,服药8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拐杖缓慢行进。1年后参加工作,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邓老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需注意二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g,不宜少于60g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小剂量玉屏风散代丙种球蛋白


有个病人素来体弱多病,小病不断,稍有风吹草动,天气变化,它就很容易感冒着凉,平时稍微动作就汗出不止,不得已每两三个月都去打一次丙种球蛋白。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减少感冒,增强体质,刚开始打时,确实有效果,可后来打习惯了,反而耐药,每个月打一次,都没用,他就不敢再打了。


老爷爷说,借来的东西都是要还的,不能靠借人家的东西过一辈子。


病人听不懂老爷爷这句话。小指月便说,靠补药补力只能靠一时,不能靠一世,稍微借助药力,然后去运动锻炼,才能够一辈子有用不完的力气。


病人说,大夫,我一动就汗出,衣服全湿了,这该怎么办?


老爷爷说,这是腠理肌表,卫气固密功能减退。


病人说,为什么我皮肤表面气会不足呢?


老爷爷说,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当你脾脏损伤时,肌肤卫外功能就会不好,所以糖尿病的病人有伤口都很难长好,有长期脾胃病的患者,皮肤上有些疮疤,都很难迅速修复好。


病人点点头问,大夫,我就是这样,脸上长一块斑,都很难消掉。


老爷爷说,指月,用玉屏风散。


随后小指月写下玉屏风散。老爷爷看指月把黄芪跟防风都写成等剂量,便说,玉屏风散分量极为重要,一般黄芪要占七八分,防风只需两三分,这样固表为主,祛风为辅,才不会因此导致汗泄过度。在《折肱漫录》里头,作者体虚不耐风寒,常汗出,便试效玉屏风散,用黄芪跟防风等分,结果汗不止,反而疏泄更厉害,遂把黄芪量加大,防风减少,汗出乃收,身体舒和。


这病人回去后,就用小剂量玉屏风散频服,每次只用10克散剂,煎一小碗水。很快短气乏力感消除,越来越不畏风冷,平时动则汗出之感,也消失了,同时也很少感冒。


老爷爷说,这玉屏风散,可以代替丙种球蛋白,专治疗脾虚气弱,容易反复感冒的患者,大有益气固表之功。不过服用时,应小剂量频服微调。正如添柴加火,一下子添多柴了,反而闷火搞得乌烟瘴气,人也一样,体虚之时,如同少火,一下子补益多了,就容易胸闷气胀,甚至上火。所以慢性病调理,要谨守微调的原则。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  曾会诊一烧伤病人,每晚盗汗严重,仅用当归六黄汤1剂而汗止,本方黄芪之分量为其他药量的1倍,此阴阳互根之义。邓老曾建议某中医院按其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12g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一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以治容易感冒之患者,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启发于名医蒲辅周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之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黄芪鲤鱼汤治肾炎水肿


有个慢性肾病的患者,稍微劳累,双腿就浮肿,小便无力排出,用手一按,就一个坑。必须要休息好几天才能自动恢复。有一次因为跟家人吵架,加上又连续熬夜,腿部就开始腹中,进而全身肿胀,小便不畅,到医院里服用利尿剂,尿量也没有大量地排,所以肿胀依然消退不明显。他便想找中医调调。


老爷爷说,指月,你看为什么纯用利尿药并不能够很畅快地把它尿利下来,难道利尿药不能利尿吗?


小指月说,上次有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医院一直用健脾利水药,水肿迟迟不消,爷爷看他舌苔水滑淡胖,便把五苓散能利水的猪苓、泽泻去掉,直接换上大剂量80克的黄芪,结果一服药,小便就很畅快,几天肿势就消下来。这样不利水,却能达到利水的效果,完全得利于膀胱气化,气足则水行。


老爷爷说,没错,正虚不运药,你空有利水的金刚钻药物,也没法发挥疗效,正如武器虽好,可没有运输武器的装甲车,不能运送到位也没用,而运送人体药物的装甲车就是脾胃中气。


这样老爷爷便教病人服食黄芪鲤鱼汤,作为食疗,既有补气利水之效,又无伤阴耗气之弊,病人连服十日,尿量增加,肿势渐渐消去。从此不敢再过度操劳。


小指月说,爷爷,这黄芪鲤鱼汤是如何退水肿的?


老爷爷说,自古以来,世人都知道用鲤鱼来做药膳,能够利水消肿,这时配进黄芪、赤小豆,能明显补气利水,生姜跟砂仁,可以和胃降逆,病人服食既有开胃益气之利,又无利尿伤阴之弊,所以此方乃上乘之食疗方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聂莉芳经验  黄芪鲤鱼汤  鲤鱼汤治疗水肿在《肘后方》、《千金方》等医籍中已有记载。一般多以鲤鱼为君,辅以茯苓、白术、泽泻之属,用以健脾利湿消肿。黄芪鲤鱼汤其药物组成为鲤鱼1尾(半斤重),黄芪30g,赤小豆30 g,砂仁10 g,生姜10 g,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将去内脏并洗净后的鲤鱼放入药锅内,鱼药同煎,不得入盐,开锅后以文火炖40分钟,取出即得。


本方为食疗方,可配合药物治疗。适用于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的肾病水肿患者。临床表现如:肢体浮肿,尿少色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纳差呕恶,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患者水肿较甚时,应在服用利水中药的同时,配合本方。一旦肿退或留有微肿时。则可单进本方以善后调理。方中黄芪在水肿明显期应以生者为宜,转入恢复期则以炙黄芪为佳。


余曾治一中年女性肾病水肿患者,全身浮肿,尿少8年余,并伴有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纳差呕恶之症,入院后经较长时间运用健脾利水方剂,尿量渐增,出院时仍有微肿,乏力。嘱间断服用补中益气汤,并常服黄芪鲤鱼汤。后患者函告,出院后4个月中遵嘱服药,仅鲤鱼就吃了40余斤,不但肿消神振,且体力恢复较好,复查有关血尿或肾功能理化指标亦转正常。


余后又用于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的肾病水肿患者,用一般常法利水,效果不显时,配用本方,则尿量明显增加,促使水肿消退,且部分患者尿蛋白减少或转阴。




黄芪拾珍


1、张锡纯经验  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本村张媪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数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踌躇再四忽有会悟,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全愈。盖虚劳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指月按:张锡纯认为,黄芪能大补脾肺之气,使土能生金,大有地气上而为云之势,而一配上知母,又有降金生水,令天气下而为雨,故黄芪配知母有云升雨降之意,所以能够令金气下达,滋润肾水,对于身热劳嗽,脉细数者,有益。为何后来又加丹参、当归之品,因为气血贵流通,而不贵滞塞,正如货币物品,必定在不断流通之中,方才增值。而丹参、当归能令黄芪、知母的补力流通上下,正如《黄帝内经》上所说,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这样诸病自愈。


2、邓铁涛经验  曾治胃粘膜脱垂患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之药,再诊时,胃痛愈。


指月按:脾胃主肌肉,以四君子汤强大脾胃功能则肌肉有力,粘膜伤损修复快。而黄芪能升举大气,凡脏器下垂,清阳不升者,皆可用之。何以配枳壳?因为胃粘膜下垂,需要升提,但胃里面装的积滞以及胃气,却需要通降。所以用黄芪以升提下垂之胃粘膜,配枳壳以顺降胃气。这样就恢复得快。


3、岳美中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常较难降,不易控制。此类患者气虚的多,可有肾气虚及中气虚之不同。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用大量黄芪有时可有一定作用。用法:一般黄芪用50g以上,配陈皮5g。


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好,三痹汤有效(《校注妇人良方》之三痹汤,即《千金方》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川断,以黄芪强壮肌表而能祛湿,故为主药)。三痹汤比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好。岳老曾治疗一例90岁老年病人,走路无力,下不了床,服20剂后能走数里地。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汤对气虚者适用,对慢性病尤适用,据称黄芪可延长细胞寿命,很值得研究。老年人用时伍以陈皮可防滞涩,比例为50 g配5 g。


邓铁涛经验  补气必须行气。邓老强调在运用补气药时,需佐以少量之陈皮或枳壳行气,因补则气滞,反佐行气可防止此弊,但行气之药量宜轻不宜重,重则耗气,反于病无补,故陈皮用量不过3g,仅为黄芪用量之1/40~1/20,这又是邓老运用强肌健力饮心法之一。


指月按:《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有病人反映容易上火,其实不是上火,而是黄芪的补力没有疏泄开来,就像沤肥草一样,塞壅必发热,又像堵车一样,滞涩必烦躁。所以有“火热”者不宜轻用。即便用时,在黄芪里头,稍佐以陈皮,以顺气消壅滞,令补力流通则不热矣。正如交通有序,车辆能往来,即便道路很多车,也不会显得烦热拥挤。


4、杨达夫经验  上窍开则下窍亦通,上窍闭则下窍亦塞,似滴管吸液之现象也。余治老人癃闭,西医名前列腺肥大病,以生黄芪18g,甘草梢3g,验之多人甚效。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也名黄芪六一汤。盖老人气不足不能运气排尿,徒以八正五苓利之无益也。


指月按:黄芪能托里达表,补益脾肺,这样上焦气打开,下窍水下来。所以王清任说黄芪甘草汤,治老人尿闭,阴茎痛如刀割,气虚无力射尿,用之立效。所以此方治疗老年人因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困难,癃闭等证很有效。


5、贺骥侪经验  背痈  常某,男,50岁。背患一痈,表皮红肿,中心塌陷,破溃后分泌清水,排出脓汁,味腥。经多方求治不效,请贺氏诊治,贺察其脉虚数,观其色面部萎白,舌质淡,拟黄芪、当归、羊肉羹频服,半月而愈。


指月按:察色按脉,首辨虚实,如果痈疮久不治,脾虚流清水,气陷脉虚弱,虽疮肿亦当用补益之法。黄芪能补气生肌,长肉去腐,故为疮痈后期首选。


6、李建安经验  生黄芪治疗全身广泛性皮下脓肿  一少女因自行流产而致感染,初寒战高热,住某医院,以多种抗生素治疗历月,体温始降,然全身皮下均为脓液所浸,以致注射、穿刺无法进行。人皆呼之“脓人”。曾切开引流、继用抗生素并服中药仙方活命饮治疗罔效。病日渐深沉,医亦谓之待毙。家人日日哭泣。邀余往诊,见病者全身肿胀明亮,按之凹陷不起,臀及上下肢刀痕累累,尚有新切口数处,时时流出绿脓,神情极怠,息微声低,似若耳语,而目光炯然,饮食尚可,六脉微细而缓。此乃邪热已尽,正气大伤,无力排脓所致。然胃、神尤在。何以知之?因六脉微缓,目光有神,尚能饮食,故知之。经曰“壮火食气”,又曰“得神者昌”“有胃则生”即此。遂以生黄芪60g煎服,日1剂,2剂后饮食倍增,肤现皱纹。并嘱食炖猪蹄、牛乳等物,以生精血。继服原方,仅半月,肿消脓没,身若春蚕蜕皮而愈。


指月按:辨证为中药之先导,证立方出,则药效。辨证就像瞄准靶心一样,用药就如同装子弹,能够正中目标,虽然子弹重要,但瞄准更重要。逢到体虚气陷,久病折腾,身体气机一塌糊涂,就像烂摊子一样。所以脓疮四起,可谓满目疮痍,在《神农本草经》讲黄芪能主久败疮。此语真救命金丹良药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杰维特㟂的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w.dbe668.com/?id=402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6.4太子参

下一篇:6.6白术

“黄芪6.5” 的相关文章

2.20金银花

20、金银花图片[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治一切内痈外痈要药——金银花  仙方活命金银花。  小指月说,爷爷疮痈开手第一方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开手第一药是金银花,这金银花是一切疮痈的要药啊!  老爷爷说,世人皆知金银花为一切内痈外痈之...

2.28、拳参

28、拳参图片[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用于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一味拳参乃宫血清宁  小指月疑惑地问,爷爷,为什么七叶一枝花蚤休叫重楼,而拳参也有人叫它重楼,这不就混淆了吗?  爷爷说,药名不统一,就容易出问题,我们尽量在开药时,要开...

2.31、鱼腥草

31、鱼腥草图片[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不吃药也治病的鱼腥草  有个小娃子感冒后咳嗽,感冒虽然好了,却遗留下咳嗽的后遗症。  经常有痰又难咳出,甚至晚上都咳醒。这样一直迁延了将近一个月。  这父母要再带他上医院打针,这娃子死活都不肯去...

2.39、白头翁

39、白头翁图片[功能主治] 凉血、清热、解毒。热毒血痢,温疟,血衄,痔疮出血等症。治阿米巴痢疾有特效。治热毒血痢——白头翁  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  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与癥瘕。  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  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  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

2.43、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43、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不怕蛇的半边莲图片[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用于大腹水肿,面足浮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识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疮。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身藏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