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干姜
28、干姜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
灯盏与香水
有个小伙子,平时很喜欢运动打篮球,人家说爱运动的人身体健康,这句话没有错。可为何他经常运动,身体反而不如那些很少运动的朋友?
有一次他打完篮球后,又按惯例到小卖部要了一瓶可乐,一喝下去,还不解渴,平时只喝一瓶的,他突然想再来一瓶,于是又买来一瓶,一口气又把那瓶可乐吹下去了。
喝完可乐,当时觉得冰爽,没什么异样,一到晚上突然觉得没什么胃口,不想吃东西,勉强吃了一小碗饭,一到半夜,腹中冷痛如刀绞,随即上吐下泻,折腾了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二天去找医生,医生便说这是痢疾,便给他用上黄连素片,吃了后虽然不拉肚子了,但肚子还隐隐作痛,一吃东西就吐。
舌苔白腻,医生说,这是寒湿,又给他用了藿香正气散。
吃完几剂后,是不会再呕吐了,可肚子还隐隐作痛。
这样一直拖了半个多月都没好彻底,他终于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小指月一摸他双手,居然是凉冷的,一个小伙子经常爱运动,应该血气方刚,阳气充足,怎么四肢都不热呢?
然后小指月带着疑惑又去摸他中煎脾胃的脉,一摸右关脉濡弱无力,濡为湿邪重,弱乃脾阳虚,湿重脾虚,所以舌苔白腻,大腹冷痛,四肢手脚不温。
这小伙子问,大夫,为什么我两边眼眶都黑的。
老爷爷说,小伙子,上眼皮属胃,下眼皮属脾,你下面眼袋黑色那么重,是脾阳虚寒湿过度。
这小伙子哪里听得懂,什么是脾阳虚,寒湿过度?
老爷爷便跟他解释说,你这是寒邪直中脏腑所致的腹痛,所以你不能再吃生冷瓜果冰冻可乐凉茶冷饮了,而且晚上要少吹空调,要用被子把自己肚脐周围盖牢。
这小伙子说,我晚上睡觉都不盖被子,没有空调怎么能睡得着?
老爷爷说,不能够为了欲望损伤健康,热是因为性子太急,年轻人把心性放缓点,别那么焦急,你身体就没那么怕热了,体质也会上去的。
小指月说,那爷爷用什么药呢?
老爷爷说,就用他那藿香正气散都挺对证的。
这小伙子说,那为什么我吃一个星期都吃不好呢,照样肚中冷痛?
老爷爷说,那是因为你没有注意养生,如果懂得去寒就温,别贪凉饮冷你的病早就好了。
这小伙子点点头,老爷爷说,指月给他再加把火,用干姜研粉每次冲服两钱,配合藿香正气散。这小伙子回去就多用了一味干姜,一吃肚子就不隐痛了。
怎么吃了那么久的藿香正气散没好过来,加一味干姜就好了呢?
小指月带着疑惑问起爷爷来。
爷爷说,《主治秘要》讲,干姜能补火助阳,去脏腑沉寒,发四肢经络冷气,疗寒冷腹中痛。
小指月说,为什么要用干姜配藿香正气散呢?
老爷爷叫指月做个实验,拿上两把灯盏,一把没点火,在灯盖上涂上点香水,发现香水味道不浓,而在另一把灯盏上点起火来,然后在灯盖上涂上点香水,这香水马上芳香四溢,香气迅速扩散到四周去,真是满室飘香,无处不到。
小指月疑惑地问,为什么前后差别这么大,把灯火点起来,香气就传开了,而且传得很远。没有点起灯火来,这香水挥发得就不够厉害。
老爷爷说,凡芳香之药得阳气便跑得快,若阳火充足,必定香气大出,无处不到。干姜就像灯盏,而藿香正气散就是香水。
所以纯用藿香正气散,如果碰到腹中沉寒,就如同香水进入无火的灯盖,香气不能飘散,渗入各个肠腑经络死角。如果用藿香正气散,加上干姜,这时就像沉寒的肚腹里头点起一把火,用干姜点火,使肚腹暖洋洋,这藿香正气散再进来后,一下子就被运化散布,身体肠腑各个死角有寒湿留滞,都能够被藿香正气散化掉。
小指月恍然大悟说,爷爷,难怪这小伙子吃完药后肚子没隐痛了,手脚也暖了,之前吃那么多藿香正气散,没有足够的阳气便运不开,现在配上干姜温脾散寒,令得胃肠暖洋洋,那药力就迅速布散开来。使寒湿在身体彻底被化散,所以痛去身安。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补阙肘后方》曰,治突然心胃痛,即卒心痛,用干姜粉,温酒送服方寸匕,六七次就好了。
《千金方》曰,治中寒水泻,用干姜研粉,饮服两钱。
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
一个病人淋雨感冒后,一直咳吐清稀样痰水,半个月都好不了。
老爷爷问,什么时候咳得最厉害呢?
病人说,晚上一咳起来都没办法睡觉。
老先生说,那你现在还吃什么药呢?
这病人说,还吃消炎药。
老先生说,无炎症可消,必消伤人体正气,你现在感冒好了,身体阳气亏虚,又得了痰饮病,痰饮清白,身上火力不足,就不能再消炎清火了。
病人问,那该怎么办呢?
老爷爷说,指月,痰饮该怎么除?
小指月引《伤寒论》上的条文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爷爷说,那用什么药可以温肺化饮呢?
小指月说,干姜能温肺化饮。
老爷爷说,再加细辛跟五味子,三味药是寒痰留饮的一个药阵,这叫若要痰饮退,宜用姜辛味。
这病人就服了两剂姜辛味,胸中如同云开雾散,不再咳吐清稀样痰,真是药若对证一碗汤,药不对证满船装啊!
小指月说,为什么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呢?
老爷爷说,这三味药是从《伤寒论》的小青龙汤里头化裁出来的,退胸中寒痰留饮神效。
这寒痰留饮就像一派阴霾,这些阴霾蒙在肺中,非阳气不化,所以要制阳光以消阴翳,干姜治胸肺阳气,细辛能温散留饮伏结,再通过五味子把上泛外溢的痰饮收下来,这样寒饮得温则化,遇属收的五味子便往下窍出。
所以病人服完药后,饮消痰化,晚上不再咳醒。
◎干姜拾珍
(1 )张锡纯经验
邻村高某年四十余,小便下血,久不愈。其脉微细而迟,身体虚弱恶寒,饮 食减少.知其脾胃虚寒,中气下陷,黄坤载所谓血之亡于便溺者,太阴不升也。 为疏方:干姜、于术各四钱,生山药、熟地各六钱,乌附子、炙甘草各三钱,煎 服一剂血见少,连服十余剂全愈。
指月按:脾主统血,脾胃虚寒,脉象迟缓,则血失所统。此因虚劳而出血, 中医认为劳者温之,必须温镇中阳,如同堤坝高筑,血出自止。人体脾胃就像中焦 堤坝,干姜、甘草善于温中阳,使脾胃太阴、阳明这中焦堤坝能升达加固,则血水 不妄溢。就像水库修筑牢固,堤坝高筑,水就不会轻易漏出来。而古人说,病于便 尿者,太阴不升也,正是此理。《黄帝内经》讲中气不足,浸尿为之变,亦是此理。
(2 )孙浩经验
干姜究竟能不能治疗咳嗽与哮喘呢?这里有一个从错配药中偶然得到的经 验,可资佐证。先父往年治一寒哮小儿孙某,14个月.初春之际,感受风寒,以 致恶寒发热,无汗。一天许,又增咳嗽气喘,病情转重来诊。诊见患儿面色灰白, 唇口发细,喘息与痰鸣交织,声如拽锯,痰质清稀,躁扰难安,舌淡紫、苔白厚, 指纹晦暗不明。此系风寒束表,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所致之寒哮证。治以宣肺解 表,降气化痰。先父处以紫苏叶6克,紫苏子3克,防风4.5克,淡豆豉6克, 前胡4.5克,橘红2.4克,制半夏4.5克,川郁金3克,葱管3支(1剂)。煎成后, 家属给患儿喂药.药一入口,即见患儿摇头吐舌,哭闹不休。勉强喂入二三匙, 不忍再喂。家属心知有异,乃亲自尝一尝,觉其味辛辣,难以下咽。随即提药罐 来问,先父也亲口尝了一尝,果然是辣难进口。检视罐中之药,发现其中有一簇 淡干姜,而无淡豆豉。知是药工误将淡豆豉配为淡干姜。立即随家属前往看望患 儿,及至其家,见患儿已安然入睡,呼吸平和,其病若失。先父由此得到启示, 凡属风寒表证并发哮喘者,只需于辛温解表药中稍加干姜(1~ 1.5克),即能平喘 止哮.余沿用此法治疗小儿及成人寒哮,均获得良好效果。
指月按:干姜能治哮喘,不是因为治哮喘病,而是因为治哮喘寒热。如果哮喘属 于寒痰留肺,用温热的干姜最为合拍。所以不能片面地以为某某药专治某某病,还是 要分寒热虚实,方为上策。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本草从新》更明 确指出,干姜能利肺气而治寒嗽。所以痰饮哮喘、咳嗽为寒证的用之,效如椁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