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第四十八讲 行气药:薤白、柿蒂 消食药概述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

ms2年前 (2023-03-29)未命名21

好,我们开始继续讲课,大家翻在 220 页,行气药当中,还有两味药需要简单的介绍一下,一个就是下面的薤白,这个读音应该和感谢的谢是很接近的,它们是同一个音,薤白。有的地方把它叫做藠白,这个不正确,当然它有一个别名叫藠白,但写法不是这样,这样子写的一定是读[xie]白。这个药,它两种不同的植物,我们书上一个小根蒜和薤。这个小根蒜要大一点,要长一点,这个鳞茎,它(是)百合科的,就是葱蒜这一类的。这个小根蒜就象那种小葱那种鳞茎白的部分,要长长的一点。那么这个薤呢,圆的,要小一点,干了以后,都作为中药的薤白。比如说葱,白的鳞茎部分称为葱白,那么薤的白的鳞茎部分称为薤白,就是根据它入药的部位这样子取的一个名称。在我们书上薤白的功效行气宽胸,理气调中。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六个字,就是行气、调中、宽胸,因为这行气理气是重复的,同一个意思。它通过它的行气作用,可以达到调中的效果和宽胸的效果,所以基本功效主要在行气,所以把它放在行气药里边,只不过这个药在不同的中药著作里面,它表述有一些出入。在有的书上,就写的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所谓通阳,也就是宣通胸中的阳气。那么胸中的阳气,为什么不能宣通呢?主要是由于气滞寒凝,痰浊内阻,它阳气的宣通也是与它的能够行畅胸中的郁滞的气机是直接相关的,只不过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但是它的所指其本质上是一样,这个都是对薤白治疗胸痹的一种疗效总结。为什么出现了胸痹胸闷疼痛?那就是因为胸中的气机阻滞,进一步导致了阳气不能敷布而痰浊凝滞这样子产生的。那么这个薤白说它行气宽胸可以,说它通阳散结,也是可以。指的都是它用于胸痹证,胸痹证的病理学的基础那就是胸中的阳气闭阻。那么这个薤白呢,就是这样来宣通胸中的阳气,实际也是一种行气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通阳作用,在这个地方。另外由于胸中的阳气闭阻,痰浊凝结,这个薤白呢,本身不是一个化痰的药,所以治疗这样的胸痹,往往要配伍化痰的药物。比如说配伍半夏,配伍枳实,当然这个枳实本身也有行气宽胸的作用,这方面也是一种互补的。为了更加增强它的宣通阳气的作用,比如说有的加桂枝,有的加白酒,这是张仲景时候的应用的经验。现在的临床上发现很多胸中的阳气不能宣通,除了痰浊凝结以外,很多还有瘀血阻滞。所以在当代的临床当中呢,薤白治疗胸痹还常常配伍活血化瘀,宣痹止痛的,比如说我们以后要学的什么川芎、郁金、丹参等等很多这类的药,它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这个也是薤白在当代用于胸痹的一个发展。现代药理研究薤白本身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它能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这一类为主的胸痹这种病证,那当然是现代的研究。那么古代呢,就认为它就是宣通的胸中的阳气,那宣阳气就刚才讲了,这个通阳也罢,行气也罢,它实际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个功效呢,我们把它叫做行气调中,或者叫理气调中。那么它就可以用于中焦,或者胃肠,包括了大肠的气机阻滞。那么中焦的气机阻滞呢,中焦失调,出现了腹胀,食少,食欲降低了,有的甚至恶心呕吐,薤白完全可以用。把它和前面的橘皮这样的一些药同样的使用,甚至单用,用于脘腹的气机阻滞胀满可以用。另外呢,就是大肠的气机阻滞,在痢疾当中,里急后重,说它是一个广义的行气调中或者理气调中的药,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就只强调了它行气导滞,通过它的行气作用,主要指的它用于痢疾的里急后重,把它和一些治疗痢疾的药物,复方里面比如说包括黄连这些药,都可以和薤白配伍。但是实际上呢,这个相当局限,薤白它的行气作用作用于胃肠,不仅仅是治疗里急后重的。刚才讲脘腹胀满,这个疗效是准确的。如果仅仅认为治疗大肠的气机阻滞,只能用于痢疾,这个本身就是说把它作为一个行气药,作用都局限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这个薤白呢,对于痢疾完全不止是行气导滞,它本身就是治疗痢疾可以认为是一个专药。我们现在从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比如说我们那个大蒜,就是说有的在患痢疾的时候,吃一点,或者作为调味品,那是有确切的疗效。那么这个薤白呢,和大蒜是同样的道理,单味药用,包括热毒痢疾,或者湿热痢疾,不配任何药,它缓解的不仅仅是里急后重,整个痢疾它都有治疗效果。这个在唐代的《本草拾遗》里面就有记载,就是说对于热毒的痢疾就用薤白一握拿来煮粥,或者作为菜肴佐餐用,就类似我们这种大蒜。那么这个应用经验呢,当代有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他在他的临床经验集里边有这样的一个经验,就是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患痢疾,这个是细菌性的痢疾,好象常用的治疗痢疾的方他都用了,效果不明显。他突然想到了古代本草上就用薤白一味药来治疗痢疾,最后他就用薤白一味药,马上就收到了明显的疗效。所以后来呢,他在后来的临床实践当中,治疗痢疾,他很喜欢在治痢疾的方当中加薤白。而且他组成了一个方,以薤白为主药,叫做救绝神丹,他对这个处方高度的评价。蒲辅周先生是当代非常有名的一个临床中医专家,这是根据他的经验。他的经验呢,又是建立在古代的用药的经验的基础上。现在的药效学的研究,薤白本身对痢疾杆菌就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古今临床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它就是一个治痢疾的药。但是我们在中药当中呢,古代是比较重视对病的治疗功效,某个药能够治疗什么病。那么这个对病的治疗功效呢,它可能只要是这个病,可能寒热虚实,它都有一定的效果,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配伍,让它更适合不同的证情,但是它对这种病就有特殊性。比如说前面我们学的青蒿的截疟作用,那就是一个对病的功效,疟疾,不管寒热虚实,首先它必须是有效。那么根据寒热的不同,或者虚实的差异,再作适当的配伍,那疗效可以提高。象薤白这类的药,它就是治疗痢疾的专药,它治痢就是一个对病的。但是这个呢,在中医理论当中,就出现了麻烦。中医认为痢疾是热毒的,或者湿热的,要能够治疗的药,按照这个理论就应该是清热解毒药,或者清热燥湿药。那么象大蒜、薤白,温性的药,自古就说是温性,温性又怎么治疗温热的病呢?理论上不相容,没有办法总结它的功效,再加上对对病功效的忽略,所以不得已,就说它是行气导滞。其实如果认为它仅仅是对痢疾有行气导滞的作用,对于薤白来说,就太局限了,它对整个这个病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供同学参考的。那个大蒜也是这样,大蒜不但是温性,有的书上说它热性。现在大蒜治疗痢疾,甚至治疗疮疡,怎么用中医理论来总结功效呢?它没有办法总结对证的功效,只能总结对病的功效,但是当代对病的功效非常的忽略,不太重视,这个是以后应该引起重视的地方。在总结这个对证的功效的同时,我们不要轻视,同样要重视这个对病的治疗功效,这是我们研究中药,或者中药发展,也是要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性的问题。所以对于薤白,我们说它理气调中,或者行气调中,和称为它能够行气导滞,当然行气调中里面包括了行气导滞,但它更广泛。但是对痢疾来说,把它理解为只能行气导滞还有问题。前面我们都说明了,因为这个药薤白是一个要求熟悉的药,所以实际上要求大家掌握的东西不多,我们就按照我们这个书的功效这样子掌握可以,按照其他教科书这个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目前也应该是可以的。那么它散的结呢,就是气结,阳气阻结在胸中,这是关于薤白,就说这么一点。

下面,221 页的柿蒂,就是我们秋末冬初成熟的柿,这种水果,它的上面有一个那种象菱状的一个盖,实际上从它的学名呢就是宿存没有掉的花萼,没有掉的,保留下的花萼,长大了以后把它收集起来,在吃柿的时候,那么叫柿蒂。这个柿蒂呢,它不是行气药,所以它和我们前面学的药不一样。它基本作用就是降胃气的,用于呃逆,呕吐,嗳气,这个药是这方面的专药,治疗胃气上逆的专药。加上它是个平性的,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应用。由于我们这个书没有专门收降胃气的止呕逆的药,所以不得已就把它放在了行气药这一章里面。但是我们大家知道它是我们学这一章里面唯一的一个它不是行气药,是降胃气的药。所以这个药要求一般理解。

后面这些药呢,大纲都不要求。比如说里面的檀香、大腹皮,或者最后的九香虫,我们今后可能在有的学的方当中会发现,知道它们是行气药。檀香呢,更类似于乌药,或者沉香那一类药,寒凝气滞,主要是对疼痛比较重的气滞证,所以可以互相代替用的。这个玫瑰花、绿萼梅非常平淡的,所以即使使用呢,也是很次要的,这个容易了解。那么下面的大腹皮呢,我们讲驱虫药槟榔的时候,顺备再把它说一下,这个不要求。刀豆这些很少使用,甘松也是。九香虫呢,它是一个小的昆虫,因为它要防御,侵犯它的时候,它要放出那个烟幕,很臭的,所以有的民间把它叫做打屁虫,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名称,很臭的臭气。但是这个药炒香了,有的把它作为佐餐用的食品,很香的可口的,所以称为九香虫。它也是一个行气止痛,而且有补肾阳的作用,所以有的医生还是比较喜欢使用。大家知道这样一些名称,这些都不是考核的要求,我们不介绍。除了这一章的行气药以外,我们在讲前面的时候说过了,比如说另外章节的厚朴、砂仁、白蔻、小茴香、紫苏,这些都是比较常用,而且都是行气作用比较强的。以后呢,我们在活血化瘀药当中,还要学习几味血中的气药,它不但活血化瘀,还能够行气。比如说川芎、郁金、姜黄、三棱、莪术,这样的药都是行气作用相当强的。还有这个驱虫药当中的槟榔,或者消食药当中的莱菔子,这些都是行气药,所以这个都有必要加以联系的,我们讲到相关的章节,相关的药物的时候,我们会提到,这些药也是行气的药。所以行气这一章呢,我们就讲这些内容。

下面就请大家翻在第十五章,226  的第十五章。十五章呢消食药,这是比较简单的,在我们所有要学的药当中,是比较简单的两三章药当中之一。什么叫消食药呢?就是以消食为主要功效,主要用来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就称为消食药。所以这个不需要怎么记,就是以消食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饮食积滞的。那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有的书上,把这一句话讲完以后,又说本类药又叫做消导药,消食药又叫做消导药,领导的导,消导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不完全对。从中药学这个角度来说,不对的成分多一些,所以说它基本不对。为什么这样讲呢?消食和消导的含义,它的内涵不一样,这个消导最初来源于方剂,首先见于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汪昂的《医方集解》首先按照功效对方剂进行分类,在他的分类当中,就有一类方叫做消导剂,但是汪昂本人在消导剂下面有两句话,可能就被忽略了。消,消其积也,就是消化饮食积滞;导,行其气也。所以在汪昂的眼目当中,他首创的消导术语,那么消就是消食,导就是行气。在很多治疗饮食积滞的方当中,既有消食药,又有行气药。把它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功效。这个新的功效既消食又行气,在汪昂的笔下,在他的笔下,就称为消导。后来有所发展,那个导不完全是行气,这个导包括了缓泻导滞,就是有的比较顽固的饮食积滞,单纯的用消食药效果不好。在用消食药的同时,加一点缓泻的,我们前面学泻下药,用它来排除胃肠的饮食积滞,有利于恢复胃肠的功能。这个缓泻导滞的药,甚至于包括一些峻下的药,用量很轻的时候,比如说巴豆、牵牛子、芦荟,这些都是在消食导滞的方当中使用的,但这些药呢它主要在于缓泻。所以消导,包括了消食行气和缓泻导滞,那么在单味药当中,既能消食,又能行气的,我们这一章里面,就只有一个莱菔子。可以说它符合汪昂的消导,其余的都不符合。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加上缓泻导滞,那么就没有一味消食药可以能够称得上是消导的,都是消食的。这个消食和消导,常常被很多人混为一谈,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没有保留。消食药又叫消导药,所以它们有明显的差异,这个供大家参考。这个当然是学术上值得研究讨论的一些术语,(是)那个时候我的考证的一个简单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功效主治。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呢,这一章的概述当中就是消食药的功效,最简单的功效就是消食二字。有的时候用三个字来表述,就叫做消食积,消化的是饮食积滞,这三个字表示。那么如果用四个字来表示呢,消食化积,这个积也是饮食积滞。有时候也把两个动词组在一起,把两个动宾结构的术语变成一个动宾结构,就叫做消化食积,把两个名词宾语放在了一起。消食化积,消化食积,一样的。在中药很多功效都是这样,它的基本的构词就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这种词组,中药的功效所有都是这样。这个动词非常灵活多变,有的同一个术语可以变为两个动宾结构,比如说清热解毒,清解热毒,这个任意的变。但有的就不能变,发散风热就不能叫发风散热,不习惯,没有那样的说法,别扭,所以这个要尊重这个用语的传统的习惯。所以这个大家注意,功效术语的构词方面的一些特征,消食化积,消化食积,一样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前面这些它就是对消食的一个充分的阐述而已,把它多用两个字,它没有超越消食的基本内涵。但是消食了以后,临床上有什么效果,所以很多功效,消食的功效,把这个后果联系在一起,所以更多的比如说消食和中,因为饮食积滞中焦不调和,通过消化了饮食调和了中焦,消食调中。那么中焦脾胃相比呢,胃更重要,胃主纳受,饮食过多了呢,使这个纳受出了毛病,所以消食和胃,使用尤其普遍。当然也有的说消食健脾,一般称消食健脾的药,多少它本身就有一点健脾作用,所以这个又值得仔细的把它细微的区分。所以这个消食药的功效消食,消食积,古代还有什么消宿食,就是住宿的宿。比如说我们到某一个宾馆、酒店去住宿,那宿食呢,好象就隔了一夜都没有消化,实际上它就停积了,消宿食,化宿食。在当代的中药,这样子称的很少,但是古代有。消食积,化食积,因为消和化它字义是相通的,也是在动词上变化,消食积,化食积,消化食积,消食化积,消食和中,消食和胃,消食健脾等等,这个类似于芳香化湿药,所以这个一见就能够懂。它主治证呢,就叫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证呢,它有不同的证候名称。比如刚才说的宿食证,食滞证,食积证,食滞胃脘,都是同一个证候。那么关键它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我们书上在功效与主治的第二行,食积停滞,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可能是便秘,也可能是泻下不爽,比较臭秽,矢气臭秽的这样的一些症状。大家也是结合到《中医诊断学》,加上我们这个教科书上,把主要的内容应该把它回忆起来,这个就是饮食积滞证的基本的临床表现。所以这个问题呢,应该也是内容不多的,就这么一点消食药,就是消食,用来就是治疗饮食积滞。饮食积滞呢,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实证,就是很多人在胃口比较好的时候,又没有注意节制自己的摄入量,可能是饮食比较美味可口的时候不慎,尤其是儿童,进食太多,超过了胃的纳受和脾的运化功能,那么停积于中焦,出现的这样一些症状。那么有少数呢,并没有多吃,没有多饮,由于他脾胃的功能降低了,它也可能造成饮食积滞。就象前面的化湿药,它治疗湿阻中焦,本质上是一个实证,但有的脾虚的,运化功能降低了,那么就脾虚生湿。这个呢,也就是脾虚食积。所以两种情况,多数情况指的是实证,有的情况是虚实夹杂。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性能特点。那么这一类的药物的药性呢,一般是平性或者平而微温的,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它本身就是平性,温性不明显。如果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讲呢,脾胃是喜欢温燥的,尤其是脾。那么微微的偏温一点,有利于中焦的功能的发挥,有利于饮食的腐熟,有利于脾的运化,胃主纳受,和食物的腐熟,所以微微偏温一点也有好处。所以总体这一类的药,这个药性不重要,一般临床上不怎么去考虑它的药性,平性的,微微偏温的。那么药味呢,一般都有甘味,本身这一类的药物,有的有甘味,这是真实滋味。更主要呢,就和前面的五味理论联系起来,甘能和,除了甘能补以外,甘能缓能和。能和,包括了消食和中,所以就把它扩大到用甘味药来概括消食药的作用特征,能够调和中焦,所以一般都给它标以甘味。归经很简单,就是脾、胃,主要在胃,胃主纳受。这个性能特征呢,就这么一点点内容,我们书上就一行字,升降浮沉不明显,都没有毒性。

配伍应用,也就是一个寒热虚实。饮食积滞有胃寒的,那配伍温中的药;有热的,配清胃热的药。虚,脾胃虚弱,主要是脾胃气虚,那配伍补气的药,健脾的药。那配伍其他补虚的药呢,不是不可能,但不多。特殊性,就是说一般可以不需要来阐述它,完全可以。寒热虚,实,那么除了寒热,一个就是湿浊内阻,又有饮食积滞,又有湿阻中焦,配伍化湿的药。另外,更重要的是湿阻气滞,为什么饮食积滞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或者泻下不爽,(因为)胃肠的气机失调了,所以消食药经常配伍行气药。所以基本上就是一个寒热虚实。

使用注意呢,这章的药使用注意很简单,我们就不用那么复杂的去理解记忆,我们书上基本上就两点,一般书上就一点。就说这个脾胃虚弱而没有饮食积滞的,一般不要用消食药,或者不要经常使用。因为消食药它体现的治法属于中医的消法,凡是体现消法的药物,它对正气都有一定的耗伤。从现代的研究过分的依赖消食药,脾胃自己慢慢的懒惰了,因为消食药它有的比如说含有帮助消化的一些成分,酶类,或者它自己就不分泌了,或者不分泌那么多了。既然有地方给我补充,我自己就用不着分泌那么多,那么慢慢的功能就会减退。这个呢可能是传统说的,它是要消耗正气,耗伤正气,所以脾胃虚弱没有饮食积滞的,不能依靠这一类的药物来开胃进食,来帮助消化,所以要慎用。另外,我们书上特殊说了一点,饮食积滞很重的时候,和后面的涌吐药结合起来,那个时候马上把它吐掉,避免进一步的伤害脾胃,或者胃肠。所以尽管都是饮食积滞,还有个轻重缓急,比较轻的,比较缓的,一般用消食的药。急重的,可以用涌吐的药物,马上吐掉,这样子可能更好一些。所以这个使用注意呢,这两点都非常简单,所以我们用不着(象)其他章节那样。总体而言,消食药在概述当中的内容不多,也不重要。内容稍多一点的就是一个配伍应用,配伍应用寒热虚实,这个都是属于常规性的,没有什么特殊。所以这个就介绍这样一些内容。

下面我把这个大纲要求的这六味消食药简单的把它介绍一下。第一味药是山楂。蔷薇科的山里红和山楂,都作为药用。北山楂一般认为效果要好一些,这个是个蔷薇科的,它本身也是一种野生的水果,在北方过去水果比较少的时候,可能秋天到冬天以后经常把它作为水果来食用,所以这个药既是食品,也是一种药品,也就是药食两用的。那么作为一个消食药,它可以说消食两个字就够了,消化饮食也可以,消食化积、消化食积,或者消食和胃,怎么表述都可以,不一定照书上这四个字,两个字可以,三个字可以,四个字也可以。四个字呢,可以自己去组合,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这种表述的用语。作为一个消食药,山楂什么样的饮食积滞它都有帮助消化的作用,首先这是前提,它的广泛性。不论什么类型的饮食积滞,我们这里指的饮食类型呢,古代比如说分米面瓜果类的,或者肉油类的,比如说比较油腻的,按照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淀粉类的饮食积滞,消化不好,或者脂肪类的,或者蛋白质类的,这个山楂什么都可以用,首先就是它的广泛。但是它最佳的是油腻积滞,就是脂肪类的。所以我们书上的应用 1 的第一行后面,尤擅促进油腻肉食消化,为治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这个从古代开始就这样,现代发现它就是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消化,它有一种解脂酶,所以历来都这样子强调。但是需要说明也是供同学们参考的,一般的消食药,比如说山楂,后面的麦芽、谷芽,或者鸡内金等等,都含有一定的消化酶。那么这个消化酶呢,是不耐高热的,一般在 60 摄氏度以上,很多这类的蛋白酶都要失掉生理活性。所以现代有的人就主张这一类的药要生用,不但要生用,最好就那样子把它研成粉末,吃散剂。那么里面的消化酶呢,没有被破坏,可能消食作用就更好。但这个和传统的用药的经验并不完全吻合,传统有生用的,但更多的情况下传统用消食药不但要作汤剂,要煎煮,要受热,而且一般的消食药要炒用。有的不但要炒,而且要炒焦,那么到炒焦的程度又再来煎煮,可能使用的帮助消化的成分就不再是这种消化酶了,但是传统的医生用了都有效,他并不怀疑这个炒焦了以后使用会影响消食的疗效。那我们只能从另外的思考,那肯定传统用的炒的比如说山楂,或者其他的消食药,除了这个酶以外,比如说它能不能促进胃肠的运动,有利于消化,或者促进机体对消化酶的分泌,自身的分泌的量增多了。如果炒了以后,或者炒焦了以后,促进自身的分泌增加了,胃肠的运动又改善了,那肯定比补充进去的一点更好,那当然就应该炒了以后用,或者炒焦了以后用。如果说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炒焦了以后,它不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也不能促进机体对消化酶、消化液的分泌,那么我们就要对传统的炒焦了用提出质疑了。但现在没有人作比的研究,所以笼统的就说,现在化学成分里面含的消化酶,所以就主张中药的消食药不能够煎汤,也不能炒,更不能炒焦,那么可能下的这个结论为时过早了一点。所以我们现在临床上用的消食药仍然很多是要炮制的,要炒的,又说还是要炒焦的。所以这个呢,也是在消食药当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到消食效果,怎么样来选择这个药材的问题,是临床医生迫切需要知道的一个结果。但是这样的研究现在好象又引不起重视,好象这个就是个小菜一碟,来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挂不上号,你不去挂一个号呢,好象就没有经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看来很简单的问题,老是很长的就摆在这个消食药的问题当中,就没有能够给同学们一个比较满意的回答,所以今后大家在临床上用消食药,用生的,用炒的,炒焦了的,慢慢去积累经验。如果有兴趣的,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所以这个山楂不管它怎么讲,前人把它炒了以后,它们可能就要解脂酶保留下来,所剩无几,甚至没有了,仍然发现它是对肉积油腻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在消食的方面,油腻肉食。那么山楂作为消食的时候炒不炒呢?现在一般人认为,还是炒了以后好一些,而且不炒的时候很酸,太酸了量大的时候有的患者也很难于接受。当然有的时候胃酸明显很少的时候,也可以生的使用,这是关于炒用和生用的,多数还是炒用。另外,山楂略略有一点酸收的,炒了以后,它炒焦了的那部分它有涩味。所以饮食积滞如果有一点轻微的腹泻,它不但能够帮助消化,对于减轻腹泻可以用它的酸收,或者用它的炒焦了以后的苦涩味,它偏于有收涩的这种倾向性,也是值得考虑的山楂的一个比较次要的特征。最主要的就是消脂肪类的肉食积滞,另外就是有腹泻的,可以适当的注意一下。另外山楂又是个活血化瘀药,传统把它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呢,主要是用于妇科病。比如说痛经,产后的腹痛,在一些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一些方当中,用得比较多一些,这是传统。在现代,由于药理学的研究,这个山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能够降血脂,能够降血压,而且有强心的作用,这样很多方面的药效作用。所以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用来降脂减肥,用于高脂血症,或者脂肪肝这样的一些病证很常用。这个活血化瘀,尤其是活血化瘀,主要就用在冠心病,或者高血压,有瘀血倾向的,这样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或者是作为一种保健的食品,这个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这个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已经和古代不相同了,这个我们书上可以结合到我们后面的一些参考资料来看,所以就不完全是用于妇科病了。另外在此外里面,谈到了因为我们现代的中药教科书山楂不但认为能活血化瘀,而且还能够行气,主要是基于山楂它可以治疗疝气,究竟它治疗疝气的意义是什么,作用的强度怎么样,可不可靠?但是在复方当中,前人有一个观点,山楂里面的种子(种核)象男性的睾丸,象我前面讲这个荔枝核,或者橘核也有,前人有这个说法,以核治核,这种核就是用一些种核类的药材治疗睾丸肿胀,那这个山楂是不是确有其效?根据这样的情况,就有人认为山楂是行气药,而且认为是痢疾有用,它行气导滞,实际上痢疾也可以用活血瘀来解释,腹痛,便下脓血,主要还是治疗疝气。那么如果说这个成立,行气的功效就应该成立。如果它效果不明显,它就不是一个行气药。但是现在把它提出来了,我们的教科书实际上是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法,也不反对,现在有的书上说它行气,但是也不充分的肯定,因为充分的肯定依据还不是很充分,所以我们就把它采用比较次一等的,低调的放在此外里面。所以今后大家,同学们考试都要考山楂,如果说那个考题里面选到了也出现了化瘀行气,或者活血行气,那么行气也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是基于目前的教科书,因为有这样子的表述。这是关于山楂的内容。

下面,第二个消食药,神曲。这个神曲呢,它是中药当中的一个发酵制品,它主要有六种原料,就是我们书上说的面粉、莱菔、辣蓼、青蒿、杏仁、赤小豆、苍耳子(苍耳的新鲜的茎和叶),这样其实就是六种原料,把它磨粹以后,混在一起,然后加上发酵的菌,然后成了中药里面的发酵制品。过去的人为了使这个药变得比较神秘,也有的是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其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那么就是说它的六种原料分别代表了六个方位的神,所以这个药又叫六神曲,或者神曲。六神曲,神曲,简称也可以叫六曲。这个名称当然现在已经不可能说认为它一个药就代表一个方位的神,但是前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沿用下来。这个药就是一个消食的专药,所以基本功效就是消食。它也可以说这个消食化积简单的称消食或者消食积,化食积,或者消食和胃,消食和中,都是可以。那么这个神曲呢,也是对不管什么饮食积滞,它都可以帮助消化。而且在改善腹胀,改善食欲不振,改善大便溏泄这些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是很强。很多方面它都有效,但不是很好。所以这个就不是它的一个显著的一些特征。这个药最大的特征是它用的原料,比如说青蒿、辣蓼、苍耳这一类,有一定的解表退热的作用,略有解表退热的作用。所以对有饮食积滞,兼有外感发热,这个神曲就是一个突出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小儿,儿童,比如说一两岁,两三岁的,饮食不能克制,尤其是晚餐,如果比较可口一些,多吃了一点,晚上就睡卧不安,有时候被给掀开了,有时候经常容易感冒,这个就是说在饮食积滞的基础上又感受了新的外感,出现了外感发热,所以在儿科的这样的饮食积滞兼外感的方,常常选用神曲,这是它的一个特征。神曲里面有一种叫做建曲的,最早生产在福建地区,现在全国很多药厂都在生产,它的原料有四五十种,少的也有二三十种,多的超过五十种,我们文献的 2,参考资料,它里面的原料比如说有紫苏,有葛根,有荆芥,有防风,有羌活等等,这样发散风寒的作用就更强。如果是外感风寒比较明显的饮食积滞,那么这个建曲就比六神曲更好。但是六神曲也有解表退热的倾向性,是它的原料所决定的。所以这个神曲或者建曲它在消食方面的特征就是饮食积滞兼有外感的时候,其他都可以忽略。至于经常提到的古方,一些金属的药,作丸剂的时候把神曲作为一个赋型剂,因为金属的粉末没有那种粘合性,粘不起来,粘贴不起来,加一点赋型的,经常选神曲,一方面用它来赋型,更主要用它来帮助消化,避免矿石类的药伤胃气。但这种制剂现在都落后了,一般不会有这样的制剂出现了。所以这个只是在古代,我们现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个在此外这一点,我们就也不是很强调它了,就作为一个消食的专药来对待。这是关于神曲。

下面麦芽,注意这里麦芽的加工是用的大麦,不是我们做馒头、面包的小麦,是大麦。大麦现在栽种比较少,所以这个要注意。让它侵透了以后,用冷水在覆盖的情况下让它发芽,很短的芽,一般 0.5  1 公分左右就足够了,一般要求 0.5 公分左右,然后把它晒干了以后就作为麦芽使用。麦芽作为一个消食药,它的功效和前面一样,也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那么麦芽呢,也是什么饮食积滞都能够帮助消化,但是前人主要强调是米面、瓜果,现在就是富含淀粉的,它长于帮助淀粉类的饮食积滞的消化。这是麦芽长于消淀粉类的,当然不是淀粉类的也可以用。所以前面的三个药,山楂主要消油腻的肉食积滞;神曲不典型,都用;麦芽呢,淀粉类的。那么这三个药经常组合在一起炒焦了就叫焦三仙,现在有一个中成药的产品大山楂丸,大山楂丸就是这三味药,是很常用的,它互相取长补短广泛的用于多种饮食积滞证。麦芽的第二个功效,回乳。就是有的授乳妇女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需要授乳了,但她的乳汁分泌仍然很旺盛,那么这个乳房就非常胀,有的时候严重的可能就会形成乳痈,就需要减少乳汁的分泌,就需要回乳。比如说有的小孩,有的长到半岁左右了,乳汁的质量不是很高了,需要加其他的食品,这样营养才均衡。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给他断奶,那么他老是依恋母亲的奶汁,他不吃其他的东西,这样子对他的生长发育并不好,这个时候需要断奶。比如说另外一些特殊的原因,比如说夭折那些,当然这是不幸的一些情况发生,不需要继续授乳,但乳汁分泌很多,这种情况就用回乳的药,麦芽有一点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很强,临床用量要很大。用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有的主张用炒的麦芽,每天起码用一百二十克,煎汤,当饮料不停的喝。有的主张生的,一百二十克以上的。有的生熟各半,都有报道。所以这个供参考,今后在临床上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琢磨,但是要服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有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有那么一点作用,但这方面的药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以明显的回乳的,当然这个是在临床上可以这样子试用。所以它可以用于断乳或乳汁郁积引起的乳房胀痛,用它来回乳。所以它又有这样的一个功效,如果需要授乳的妇女就不能回乳,回乳了那就影响她的授乳,那婴儿就没有奶吃,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所以麦芽的使用注意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授乳期的妇女,如果不需要回乳的时候就绝对不要用,不然就影响乳汁的分泌,这是关于麦芽。另外,麦芽疏肝,这个作用很微弱,所以我们把它放到了参考资料 2 里面,这个也可以了解,它比薄荷还要弱,薄荷我们都没有肯定它的功效,所以这个就更次了。

下面一个,谷芽。谷芽的功效和麦芽完全一样,但是比麦芽缓和,就这么一点。常常和麦芽一起同用,更加缓和。但是要说明的一点,这个中药的谷芽又称为稻芽,因为稻和谷在南方是一回事。所以在南方地区的稻芽就是古代的就从古书上记载的谷芽,完全是同一种药材。但是在过去,北方很多地方不产水稻,不能用稻谷来发芽,来作为消食药,当地就就地取材,就用一种小米这个品种粟,一个西字底下一个米,那念[su],在北方有的也把它叫做粟谷,所以当地就把它所长的芽叫做谷芽。现在我们慢慢的《药典》采取宽容的态度,就同意了北方少数地方的习惯性用药,就把水稻的芽称为稻芽,粟谷的芽称为粟芽。这个需要说明,古代的不管是谷芽或者稻芽,都是水稻,而不是小米发的芽。这个从药材必须把它搞清楚。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杰维特㟂的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w.dbe668.com/?id=537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