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内容

第二十六讲 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清热燥湿药概述

ms2年前 (2023-03-29)未命名31


 

前面讲的两味药,石膏和知母,是这一节的两味重点药,要求掌握的。后面就是这几味药,多数是属于熟悉的药物。

那么下面第三味药,芦根。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禾本科的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因为它长在水下,有的甚至在泥土里面。前人对根和茎的区别,不是象现在《植物学》从根和茎的功能来分的,就是看它长在这地上还是地下,药名叫作芦根,实际上用的是它的茎,只不过()长在地下的一部分,在古代也用地上的比较嫩的茎,那把它叫作苇茎。所以古方里面的苇茎,现代一般就用芦根。这苇茎和芦根它都是芦苇的茎,都是茎,只不过有一点细微的差异。苇茎它比较嫩一点,有的时候甚至是用新鲜的。它一般(是)长在水面或者地面的茎。那么芦根一般是地下或者水以下,比较老一点的,其实它的作用应该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古方里面今后见到,譬如就说《千金方》里面的苇茎汤,那么可能就现在一般就开芦根,也可以,应该是相同的药物。芦根也是一个清热泻火药,它的清热泻火和石膏、知母一样也是包括了清气分热、清胃热和清肺热。但是芦根的清热泻火的作用,相对石膏、知母可能要缓和一些。所以它在处方里面的重要性可能也就要低一些,但是也很常用。它不但是在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当中,就是在一些卫分的阶段,或者风热表证,如果出现了有肺胃有热,或者咳嗽、口渴,往往也可以加芦根,譬如银翘散里面,尽管它是治疗风热表证或者温热病的卫分的阶段的,它也是使用了这个药物。所以它在气分阶段,它常常可以作为石膏、知母一些(药),辅助的药,或者病情比较轻的时候也可以,或者在一些恢复期,它也是能使用。所以它在这方面没有很主要的特殊性。在清胃热的同时,它不但象知母一样的能生津止渴,而且有一定的止呕作用。所以一般的胃热口渴,它可以用,尤其常常用于胃热的呕逆,把它作为一个清胃止呕的药物。这是芦根的特征,在清胃热的同时,它能够生津止呕。清胃热的同时,生津止呕。所以常常可以用于胃热的呕逆,这是石膏、知母不用、或者不常用的。那么在清肺热方面,它除了一般的清泻肺热,还能祛痰排脓,所以常常用于肺痈、咳吐脓痰,象刚才讲的苇茎汤,那么主要取它的不但清肺热,而且能够祛痰排脓的功效。当然这个药,一般的肺热咳嗽,痰比较黄稠,痰多也可以使用,当然在治疗肺痈的方当中很常用,肺痈今后中医外科学要学的,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上的肺脓疡,肺的化脓性的疾病,它是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大量的脓痰这样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那么芦根在里面,它主要是清肺热和排脓,当然本身就是一个热毒证,它属于内痈的范畴,所以还要加大量的清热解毒药,那么这样子可能效果就更好。单独的苇茎汤,力量显得比较单薄,所以现在都要加清热解毒,尤其象我们以后要学的鱼腥草这样的一些药物。这是属于它在相同当中又有不同的点,芦根具有它的个性,个性就是在清胃热的时候能够止呕,清肺热的时候能够排脓、能够祛痰。这一点是比较重要,也是它常常选用的一些依据。另外芦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它可以用于湿热的水肿或者湿热的淋证,但是这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此外,这是也是仅供参考。当然芦根,如果有新鲜的,那么新鲜的生津止渴,清热泻火可能作用更好。所以在南方有的地方喜欢用生的芦根,这有道理,加大剂量,是个非常安全的一个药。

下面一个药,天花粉。天花粉它是来源于葫芦科的瓜蒌这种植物下面的块根。瓜蒌,葫芦科,就象我们蔬菜里面见到的丝瓜这一类很长的藤上面结果实,那果实是圆圆的。上面的果实就是我们今后要学的清热化痰的瓜蒌、瓜蒌壳、瓜蒌仁。(天花粉)是它下面的块根,准确的讲块根当然是切片,没切片就象番薯,马铃薯那样子,一块一块的块根,严格地讲它应该叫做瓜蒌根。因为它是瓜蒌这种植物的块根。在最早这个药在《神农本草经》收载,当时就叫瓜蒌根。后来到了唐宋时候,人们逐步地,因为它含很多淀粉类的成分,新鲜的时候就把它磨成细粉,就象我们现在用番薯、用马铃薯来加工那种水淀粉一样的道理,那么加工出来的那种粉是雪白的,把它称为天花粉,当时是以粉状物来入药。后来慢慢地没有人再加工天花粉了,仍然使用原来的块根切片。所以现在的天花粉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尽管它的药材已经不是粉状了,但我们要知道因为现在的《药典》仍然叫天花粉,所以我们用《药典》为依据。其实改为瓜蒌根,可能更加准确。根据现在用药的实际情况,天花粉清热泻火和芦根也是差不多,有一定的清气分热的作用,但是一般不强,所以在温热病的气分热证的时候,并不常用,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就说口渴比较重的,它有比较明显的生津止渴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的一个辅助的药物,那么另外它也能够清胃热。清胃热,它又长于生津止渴,所以胃热的口渴可以用。现在的消渴病,象我们昨天讲葛根,都提到了特殊的病证,天花粉也是比较常用的,尤其是消渴病,表现出来肺胃热比较盛的时候,作为重要的一个药物。它清肺热,清肺热的同时,有一点化痰的作用,润燥化痰,有一定的滋润。化痰它和它的果实、种子一样,种子和果实都是能够清热化痰,或者润燥化痰的药。那么它的块根和上部(果实),它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它也能够用于肺热的燥咳,或者痰比较多,比较粘稠的,也是比较常用的几个功效,相对来说这个药的作用一般比较缓和,所以这三方面的功效在清气分热、清胃热和清肺热作用都不是很强。但是它清胃热能够生津,清肺热又能够润燥化痰,所以结合这些特征,就扩大了它的应用。在有的文献上,谈到了天花粉可以作为中期引产,但是这是注射剂,口服没有作用,这是剂型特殊处,但是由于它有很强的致敏性,有的产生过敏还比较严重,所以现在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那我们前面学十八反,十八反里面就有瓜蒌,属于十八反的内容,就是瓜蒌和乌头,那么瓜蒌根相不相反,不好下结论,所以我们书上没有提到,所以一般可能不要再把它混进去,因为原来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加的越多,那么今后澄清或者研究清楚的难度就越大,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我们最好不把它增加进去。

这下面的一个药,淡竹叶。首先说一下淡竹叶的名称,现在淡竹叶是一个禾本科的小的草本植物,它高也不过就是三、四十公分,照的图片很大,其实它的高度(是)不高的,比较小的一个草本植物。但这种淡竹叶,它是从《本草纲目》以后才开始使用的。所以我们书上淡竹叶的出处就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之前,从《名医别录》,就是从汉代的末期,就开始把禾本科的相当于乔木状的那种各种竹类,尤其是南方,南方有很多用来作竹器的,加工竹器的,很多竹的叶,把它作为药用,当时就叫竹叶。竹有很多种类,可能有上百种的竹,譬如说成都的望江公园里面竹的类很多的,上百种的,什么样的竹都有,那么其中有一种竹,它就叫淡竹。前人使用竹叶的时候,淡竹是很常用的一种品种,所以把淡竹的叶片,叫做淡竹叶,所以这样来,在本草学里面,就有了同名异物,同样都叫淡竹叶,《本草纲目》收载的淡竹叶是一个小草本,很小的。那么《本草纲目》以前的一些文献上的淡竹叶,就是比较高大的淡竹,这种特殊的竹类的品种它上面的叶片。所以一般在《本草纲目》之前的淡竹叶,就是指淡竹之叶。那么《本草纲目》以后是不是淡竹叶都是指的小草本,不尽然,可能两种情况都有。但是,这两种如果搞不清楚,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古方里面用的淡竹之叶,现在药房配方也是配的淡竹叶,所以我们书,只收了一个淡竹叶。关于竹叶,或者竹叶当中的淡竹叶,那么我们就在参考资料当中说明,没有同时收这两个药,就是基于一种实际,这种实际就是在当代的药材的经销商们,没有哪一个地方在经营竹叶。真正医院里面需要竹叶,没有地方买,为什么,因为竹叶在南方,尤其南方随处可见,往往可以作为一个引子药,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温病学派,在用竹叶的时候它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譬如说我们都见过的竹,有很多叶片,它不用其它的,只用没有展开的一片叶片,叶片是卷成筒状的、针状的,就是我们今后学习一些方当中的竹叶卷心。那么由于温病学派以后,展开了的竹叶很少有人用,都用竹叶卷心,其实它也是竹叶,那么这样子一来,真正的以前的竹叶很少用了,要用都是引子药,患者自己去加。所以我们没有收载竹叶的理由就是这样的。因为一般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本草纲目》收载淡竹叶,这是药物名称上这样说明一下。那么淡竹叶,它也能清热泻火,那么它都有温热病的气分热证,也能清气分热,所以可以使用。譬如刚才讲的竹叶卷心,或者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里面用的是那种竹叶,它本身就能清热泻火,那么这种竹叶,淡竹叶有类似于竹叶的清气分热的作用,所以气分热,或者温热病的卫分或者表热证都可以使用。所以它的功效也可以叫作清热泻火,清热泻火它包括了清分热。另外它也能够清胃热,或者清肺热,但这方面的作用不强,临床上典型的胃热和肺热,在内科杂病当中用竹叶或淡竹叶的不多。那么只是在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本身就与胃热、肺热相关,所以还是同时在利用它的清肺胃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清脏腑热的药,竹叶或者淡竹叶,虽然能够清肺胃,但是尤其偏于清心热。这是前面四味药没有的,前面四味药它都是归肺胃经,那么竹叶在归肺胃的同时,长于清心经。以除烦,加了一个除烦,烦就是热邪扰心的、心热盛的一个象征,所以清热除烦,实际上就是它清热泻火,同时强调它长于清心热,所以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术语,大家要准确的理解,这个药在上能够清心除烦,在下又能够利尿通淋,在临床的证候当中,常常有一种证候,上面有心热的症状,比如心烦,口舌生疮,尤其是舌尖部口舌生疮,那么就是心火上炎、心火内盛的一些症状。在下面,有小便淋涩疼痛。那么这个药,能够上清心火,下利小肠,或者下利小便。那么这样的一种证候,上有心热内盛,或者心火上炎,下面有小便的淋涩疼痛,把它叫做心热下移小肠,下移小肠证候名称,这个时候常常选用竹叶或者淡竹叶。譬如说宋代的导赤散,赤,就是心,导赤就是把心火引导从小肠排出,通过利尿。那么这个就是竹叶,或者淡竹叶都有(的)特征。上清心火,下利小肠,用于心移于小肠之证,这是它的特殊的地方。也就是说现在的淡竹叶和古代的竹叶,都是清热除烦利尿的。相比而言,一般认为现在的淡竹叶,利尿的作用优于古代的竹叶。那么古代的竹叶,在清心除烦方面优于淡竹叶,就是在这两个功效方面,有强弱的区别。所以大家,就是看了正文的淡竹叶,再把参考资料二,把过去的竹叶或者淡竹叶,再看一下,那么就会搞清楚了这两者的关系。这是我们没有收竹叶的一个理由,这是淡竹叶的情况。

下面栀子86 页的栀子。栀子也是一个掌握的重点药。栀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栀子是一个观赏植物。因为栀子开的花,栀子花很香,很多人把它佩戴在胸前,放在家里面啊,清香的气味,庭园里面观赏的。那么在古代文献里面栀子,没有木字旁,就是这边,右边的半边。右边的这半边,卮是什么意思,应该说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因为中学,好象从我读中学的时代开始,到现代的中学的课本都有《鸿门宴》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卮酒就一杯酒,卮就是酒杯的意思,古代饮酒的酒具,那么栀子的形状,这个不太象啊,因为它前面有一些那种向外突出的那种角叉状的已经没有了,往外面突出,那么下面这样子,就象古代饮酒的那种酒具、酒杯,它是以它的形状来命名的。后来加上了木字旁,因为它属于一种小灌木,所以栀是根据它的形状。另外我们今后《方剂》里要学一个方,很有名的,叫越鞠丸。里面的越就是指的越桃,越桃就是栀子的别名。因为那个方里面以栀子、川芎作为主药。鞠就是川芎,越桃就是栀子,有的说越鞠就是发越鞠郁,这是望文生义。来源于《医方考》。其实它是以两味主要的药来命名的,也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栀子,是中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清热泻火药,所以要求大家掌握。那么栀子,泻火除烦,也可以叫清热除烦,它和竹叶一样,它本身是一个清热泻火药,但是长于清心除烦,所以栀子它也包括了清气分热,所以也用于温热病对气分热证。但是栀子是一个苦寒的药,我们前面学的药都有甘味,栀子没有,栀子本身味道很苦,是一个典型的苦寒的药。那么在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本身因为高热伤阴,耗伤津液,又汗出,口渴很厉害,所以一般在气分阶段,苦寒的药,不是很适合的。所以栀子对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如果仅仅是高热口渴,烦渴多饮的时候,往往不用,怎样的情况下,心火盛,心热内盛,烦燥不安,所以凡是从《伤寒论》到《温病学》当中,用了栀子的方,主治证里面都有心烦不安。所以在清热泻火的药当中,虽然它不是很适合,它不能生津止渴,但是它长于清心除烦。凡是有心热盛的烦燥不安,它都可以用,所以就突出它的特征。另外清热泻火包括了清脏腑热,栀子,清脏腑热非常广泛,前人就说它通泻三焦,在很多本草书上,它的归经就把三焦都写上去,三焦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所指。在上清肺热、清心热。在中焦,(清)脾胃,在下焦,清肝热、清胆热,它都能通泻三焦之火。什么样的脏腑的实热证,都可以把它作为清脏腑热的药来使用,今后我们学习清热的方剂可以都找得出很多的例子。有清脾胃有热的泻黄散,里面有栀子。当然清肺热的有,清肝热的应该就更多了,清心热就不讲了。但是在诸多的脏腑热证当中,尤其长于清心,所以心热证用得更多,所以都属于清热泻火方面的,也是突出除烦的一个理由。另外栀子又是一个凉血止血药,那么它可以用于很多血热妄行的出血证。那可以配伍以后的一些止血药、清热凉血止血药一起使用。今后专门要讲凉血止血药,可以把栀子联系起来,另外栀子又是清热解毒药,可以治疗热毒证,热毒证是以疮痈为主的,还包括了其它。那栀子对于疮痈,内服外敷,都可以促进疮痈红肿疼痛的消散。栀子,从它的性味和它的一些主治,和我们后面要学的黄连、黄芩这些非常相似。很多人都主张把它放在我们要学的下一节,但是为什么又没有,就是很多人提出来栀子有一点利尿的作用。它不完全是燥湿,主要不是燥湿,它是通过它的利尿的作用,使湿热的邪气外出。所以它的功效把它认为是清利湿热,好象湿热是由小便而出。栀子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虽然不是很强,这也是把它放在清热泻火药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其实把它放在清热燥湿药和三黄,黄芩、黄连一起可能更好比较,其实它们的相似性更大,所以栀子,利湿热主要也是治疗一些湿热证,它主要是湿热的黄疸和湿热的淋证。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我们今后专门要学利湿退黄药、利尿通淋药,在下一节,专门要学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也可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淋证。所以我们这里为了不过多的重复,为了节省时间,大家知道栀子有这么一个功效,能够用于这样的湿热病证,具体的,我们以后慢慢来加深认识,因为栀子本身功效就比较多,记就不好记,另外我们书上在此外,还有生栀子打粉以后,局部外敷治疗外伤,目前不好总结它是个什么功效。外伤扭伤了,那么一般是瘀血阻滞,经脉的气血不通,那它没有认为它是个活血化瘀止痛的药,但是它确实有效,所以这是一个应用的经验,行之有效,可以使用。那么现在还不可能总结出它的功效。这是栀子,作为一个重点药,记功效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关于它的用法里面,一般的情况,栀子可以生用,但是栀子生用,刚才讲淡豆豉的时候,可能量大了,有的就恶心、呕吐,有的伤胃,栀子有时候就炒用,炒了以后,那么苦寒的性质降低,尤其是临床上常常用焦栀子。用焦栀子,主要用于出血证,增强了它止血的效果,我们书上焦栀子多用于止血的。在有的文献上,栀子里面的种仁和外面的外皮分开来用,这个意义不大,所以我们的教材上也没有写。

下面还有夏枯草。整个植物叫作夏枯草。民间很多人,尤其你们的家里面的长辈,一般都能认识,全国不管什么纬度,什么海拔,它分布非常广泛,所以我们全国各地都用。名字叫做夏枯草,但是用的要求,一般是用的它的带花的果序,就这部分,实际用的(是)花或者果序。但是有的地方也用全草,全草的质量要差一些,所以我上次在讲升降浮沉的时候,我说要学的花,沉降的是绝大多数,升浮的是极个别,极个别里面的菊花都是升浮当中又有沉降之性,剩下来的要学的花类,几乎都是沉降的,所以诸花皆升,是在法象药理学当中是正确的,在药效学当中是不正确的。所以夏枯草实际上用的是花,有的也把它叫夏枯花。那么就是一个清热泻火药,也是个沉降的。夏枯草,不是典型的清热泻火药了,为什么不典型,一般它不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对气分热证它没有明显的退热的效果,原则上不用,那么对脏腑热证,它也非常局限,清肝火,夏枯草通过它的清肝火的作用,它可以治疗多种与肝火有关的病证,譬如说肝火上炎引起了目赤肿痛,夏枯草就可以清肝明目,就类似于我们前面学的桑叶、菊花、蝉蜕这一类,而且常常还配伍在一起使用,能够清肝明目,清肝火里面,包括了清肝明目。在清肝明目的药当中,前人尤其强调在古代文献当中,如果说目赤肿痛、肝火内盛,而且出现了眼珠疼痛,目珠疼痛,好象还经常要首先考虑使用夏枯草。那么现在机理不清楚,有种种的猜测,有的人猜测,就说夏枯草,前人为什么用于目珠疼痛,有的说是复方的作用,因为最早治疗目珠疼痛的方,夏枯草还配了一些活血止痛的药,或者养血止痛的药,譬如说方里面就有当归这一类的药。可能是因为当归这一类药的活血止痛的作用,发挥(止痛作用)的不是夏枯草,这是一种观点。有的观点,就是认为夏枯草它治疗的眼科病,可能包括一些眼压高的,眼的内压高,因为夏枯草,它本身有降压的作用,包括能够降低眼压,眼压高的可能也会出现目珠疼痛,会不会通过它的降低眼压,当然是结合现代的药理学的一些认识,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到底是复方的作用,或者是因为与它的特殊功效有关。反正前人是强调在目赤肿痛当中,如果有目珠疼痛比较重的考虑这味药,那么我们临床上可以在用的时候进一步地观察,可能也是一个经验,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苗头,所以这个是和普通的清肝明目药不同之处。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问题留在这个地方。另外它通过它的清肝火,可以治疗肝火上炎的眩晕头痛,眩晕头痛就用它的清降之性。那么现在研究夏枯草有明显的降血压的作用,而且高血压的患者,有相当多的属于肝火上炎的所引起的,所以我们有的书上,在夏枯草的功效当中,加上了清肝火,降血压。把传统的功效和现代的药理作用结合起来,所以对肝火上炎的眩晕头痛,它也是可以治的。另外用于痰火郁结的瘰疬、瘿瘤、乳癖这样的一些与痰有关的,其实对夏枯草来讲它也是主要用它来清肝火,它不是消痰,那么这里我们以后要学瘰疬,是长在颈部的这种痰核,相当于现代的颈淋巴结发炎,或者颈淋巴结结核,在颈下的,颈部的皮肤下面,硬的,摸得着的。那么瘤就是皮表的、皮下的赘生的肿块。中医认为主要是由痰形成的,瘿就是长在项下的瘤叫作瘿。《说文解字》(说)瘿者,项瘤也,相当于甲状腺肿大的一些疾病,我们简单的了解。乳癖,就是乳房里面的一些增生性的疾病,乳房里面的增生,譬如说乳腺小叶增生啊,这样的一些,中医一般认为是与痰有关,但是夏枯草本身不是消痰的药。那么为什么有痰核结块,就是因为热盛,包括了肝热内盛,那么它就灼伤津液,津液就变成了痰,痰就凝聚于局部,最后就成了这种与痰有关的这些痰核肿块,所以对这些痰核肿块,夏枯草它也是清肝火,所以一般要配伍消痰的药,消瘰丸就是一个有名的方。消瘰丸里面就有浙贝母,用它来消痰散结,那么夏枯草和里面的玄参,以后我们要学的清热凉血药,共同是用来主要(作为)清热的,当然有利于散结。所以整个应用一、应用二当中的主要部分都与清肝火有关。另外夏枯草也能够用于热毒疮痈,它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但作用不强,所以对于典型的热毒疮痈,用我们以后要学的药多一些,但是夏枯草有这方面的功效,这是我们重新把它提出来,加以强调的,适当的了解,可能和有的教材上不一样,教材上有的就没有提到夏枯草清热解毒,有一定作用。

翻到 88 页,这一节还有最后的一味药,决明子。这是一个豆科植物,就象绿豆一样,结的豆角,就象我们的豇豆、绿豆,比绿豆要长一些,比豇豆要短一些,里面的种子,象绿豆,它的皮比较硬,两头不是圆的、不规则的。里面的种子,入药的部位就是它的种子。决明子就是一种种子的意思。这个药它主要的功效就是清肝明目。决明子,它(是)能够有利于治疗眼科病的一种植物的种子,所以一般的肝热目疾都可以用。在有些肝肾阴虚的方里面,在配伍补肝肾的药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大家作个常识性的了解,这个药在临床上用得多的是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有的把它作为饮料泡水(喝),有的把它作为一种保健品经常使用,主要是取其功效,保持大便的通畅,但是严格的讲,决明子应该是一个缓泻通便。润肠和缓泻是有区别的,润肠一般是指的一些植物的(种仁),用它的脂肪油,当然决明子也是种子类的药,里面有脂肪油,可能会发生一点润肠的效果。但是决明子的通便,主要是它含有一些能够促进泻下的一些化学成分,而且这一类的化学成分,它和大黄的泻下成分是同类的,比如它含有什么大黄素和大黄酚、芦荟大黄素,象这样的一些蒽醌类的(成分)。它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和机理,和大黄这一类的攻下药,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它的含量少,作用非常缓,所以准确的讲,它应该是一个缓泻通便,缓慢的泻下,说它润肠,可以,习惯上也不错,种子类也有润肠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有主次,这个药,是作为一般了解,大家知道这两个功效,这方面的应用。这个药近年来,在我们中国,尤其在日本,把它作为一个保健品,保健药,有的作饮料,在日本,把它稍稍炒一下,经过一些特殊的加工,据说它的色、香、味,都有点近似于咖啡,好象把它作为一种什么类似于咖啡的饮料这样子来使用,因为它不但能保持大便通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更主要的它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对高血压起辅助的治疗等等,它有多方面的这些作用。所以是一个很受重视的一个药。尤其是在一些什么减肥的、降血脂的一些产品当中,可能普遍的很多都选用这个药,决明子后面剩下来的谷精草、木贼、密蒙花、青葙子,这些药都是清肝明目药,这些药非常简单,它都是用于眼科病,所以今后如果大家在眼科去见习或者实习的时候,眼科医生可能天天都经常开这些药,但是这些药,因为不重要,清热药很多了。那么我们清热明目,有夏枯草、有决明子作为代表,前面有桑叶、菊花、蝉蜕,所以这些药我们就不介绍,也不要求,但是大家知道这些名称,它是清肝明目的药,所以清热泻火药,只要求前面的一些内容。这一节就讲到地方。

我把第二节,清热燥湿药(的)概述部分再讲一下。清热燥湿药,那就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湿热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那么这一类药物的概述部分,也是功效、主治是重点。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清热燥湿对应的主治是多种湿热病证。湿热病证在临床上除了有共同的表现,就是我们书上 91 页前面提到的,有头身重痛、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苔比较厚腻,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以外,它可以见于不同的病证,所以它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那么常见的湿热病,可能就是湿温病。温热病当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不但有温热邪气,还有湿邪内盛,单独的清热不行,同时还要除湿,那么可以用这一类的药,所以这类的药它对病来说,它可以用于湿温。那么另外湿热在胃肠,首先最常见的就是泻痢,湿热引起的腹泻,尤其是湿热痢疾。另外如果湿热蕴结在脾胃,那么也可以引起脘腹的痞闷、腹胀、痞满,这是在胃肠。另外在肝胆,那么主要就是湿热黄疸,中医认为黄疸是因为湿热内盛,薰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出现的皮肤发黄,爪甲发黄,眼的巩膜发黄,这样的症状称为黄疸。另外就是下焦的湿热。下焦的湿热,主要就是淋证,湿热淋证。湿热淋证就是以小便黄赤短少,小便淋涩疼痛,就是排尿的时候,尿道有淋涩疼痛,或者点滴不通,点滴难尽的这样的一些症状,就相当于现在的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甚至于男性的前列腺的炎症,都可能包括在里面,中医把它称为湿热的淋证。然后就是其它的湿热证,譬如皮肤的湿热疮疹,湿疹、湿疮分泌物比较多,它符合中医的湿热的特征。第一个它有热,第二个它有比较秽浊的分泌物。湿疹、湿疮,另外湿痹,关节红肿疼痛,所以这样的一些,都是湿热病证,所以 91 页的第一段,那么我们大致要把它说出来,它的主治很多,也就说清热燥湿功效,相对应的主治,它是一类的病证,表现在哪些方面,认认真真地看,至少要能说出来的。湿温病啊,胃肠的湿热有哪些,肝胆有哪些,下焦或者其它就包括了皮肤、关节,还有譬如妇女在下焦的湿热白带,白带过多,它也是有分泌物,比较秽浊,它本身体现水湿的,它也属于湿热证,这些都包括在里面,这些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它也是一个难点。另外一个就是清热燥湿药的功效,除了清热燥湿,它又有两方面的兼有功效,而且兼有功效,还具有普遍性,一般的清热燥湿药,往往都有,第一兼有清热泻火作用。清热燥湿药,很多可以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尤其是象黄芩这些药,那么每一味清热燥湿药,都用于脏腑的气分热证,所以清热燥湿药,本身又是清热泻火药。第二它又兼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类药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又可以主治相应的热毒病证,尤其是热毒的疮痈肿痛。所以清热燥湿药,它同时又是清热泻火药,或者说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可以分属在不同的节里面,都可以。所以这一节的药,同时有这三方面的功效。所以要记住它们的兼有功效。如果说要考同学们,出一个问答题,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第一要重点阐述湿热病证有哪些,第二它们的兼有的功效或兼有功效相对应的主治,也是必须要涉及到的。所以在概述当中的重点,就是在功效与主治的问题,那么这一类的药的性味很简单,就是苦寒,这是中药当中典型的苦寒药,之所以苦寒,它的清热作用很强,寒性很明显。苦能清泻,那么本身这些药,滋味又非常苦,有的可能大家不清楚,至少黄连是苦的。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好象尤其是描述有些地方,某一个时代啊,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象黄连一样过的苦日子。其实在清热燥湿药当中,黄连的苦不算什么,有的象苦参之类的苦,比黄连还难以接受,它有特殊的异味,所以都是很苦的,另外苦味的药,不但能够清,还能够燥,这类的药,又能燥湿,所以它是典型的苦寒药,或者说苦味的药,那么为什么燥湿是经常同学们要问到的,什么叫燥湿。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就是对湿邪的一种治疗作用,它能减轻湿邪引起的一些病证,与水湿有关的,为什么要用燥或者和苦味联系起来,我那天讲过,只是在前人有个别文献中提到,提到因为苦是火的味,那么火,常常把一些食品烧焦,烧焦了譬如我们饭的锅巴。焦了以后就是苦的,那么锅巴苦了就炭化了。炭化了它的吸附性很强,所以我们烧焦了的木炭,作为防潮剂,作为吸湿剂,所以这样子就把苦和燥湿就联系起来,当然这个是帮助大家理解。比较牵强。但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从一定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苦能燥,因为前人认为苦是火滋味,火的最后的结果,可以产生一些能够减少渗湿的一些物质出来,就这么来的,它也是来源于实际当中。那么清热燥湿药的归经,比较复杂,比清热泻火药复杂。清热泻火药主要是在肺胃,都能够归肺胃,一般讲除了夏枯草,清肝明目药以外,肺胃为主,当然有的除了肺胃,还重点归心。譬如说竹叶和栀子,所以规律性强一些。那么清热燥湿药的归经,可能和它的主治(有关),如果它治疗湿温的,那么可能是以中上焦为主,尤其是中焦的脾胃,因为湿温是以中焦的病变为中心,但可能会涉及到上焦的肺,有一点。譬如说主要用于胃肠湿热的,它用于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那么它肯定归脾胃经,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泻痢的,那么就归大肠经。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那么就归肝胆经。治疗湿热淋证的,那么它就应该归膀胱经,主要看它用于什么样的湿热病证,它就有相应的归经。那么在配伍的时候,也是可以补充一些针对不同的这种湿热证的症状,那譬如说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那么它可以配伍止呕药,用于湿热引起的泻痢,那么尤其痢疾可以配伍行气活血的药,为什么要这样配伍,我们后面专门讲治疗痢疾的要讲,因为它有血瘀气滞,才出现了里急后重,或者便下脓血,所以治疗痢疾,可以配伍行气活血的(药)。那么治疗湿热黄疸,要配伍利胆退黄,或者利湿退黄的药,而且往往可能要以利胆退黄,利湿退黄的药作为重点。那么治疗湿热淋证的,后面主要还有配伍利尿通淋的药,尤其我们在利水渗湿中要学的那些利尿通淋的药,可能往往还很重要。那么治疗湿热疮疹,可能要配伍清热解毒的药,治疗湿热痹证,那么可能要配伍祛风湿药。那就是根据它不同的主治,大家可以加进很多有关的一些配伍来补充我们这章的概述当中,配伍的有关内容比较单薄,使它变得比较充实,那么这些内容,可能教科书上都没有,但是根据我讲的方法,治疗那一些湿热病,根据不同的病证,根据治法的一些需要,根据它证候的一些特征,可以配伍很多的药,这都是言之成理的,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掌握了过后,更加有好处,至于使用注意,那么它(是)典型的苦寒药,前面的使用注意,对于这类的药,尤其适合不能够过用,一定要中病即止。对这类药,更有这种指导价值。现在就讲到这个地方,其它的内容我们下午再接着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杰维特㟂的博客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jw.dbe668.com/?id=515

分享给朋友: